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回顾我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 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写入浩瀚太空,凝结形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发扬“航天精神”,继承创新是基础。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飞速发展、佳绩频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关键一招。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载人升空,从首单“太空快递”顺利发出,到嫦娥五号“挖土”归来,每一次成功实践都源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自立自强;每一次拾级而上都是始于“越过遍地荆棘、依然山河壮阔”的奋发有为。奋斗为梯,创新创造,全力以赴,我们一定能一步一个脚印,勇攀世界飞天高峰,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发扬“航天精神”,勇于奉献是关键。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而我们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应该学习这种奉献、敬业、爱国精神,才能更好地弘扬航天精神。
发扬“航天精神”,吃苦耐劳是重点。“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而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要始终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停歇心态,不断奋进、不断创新,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要勇于思考,只有敢创新,常创新,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进步,迸发出无限生机。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征途需要新风貌,呼唤新科技,激励新作为。在新的征途上,还要继续创新,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交出更加了不起的“中国答卷”。
作者:许紫祎